裴蓓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创建农业农村信息共享平台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强调要发展 “互联网+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联网+农业”综合利用信息时代的新技术、新手段,促进农业与装备、技术、信息、生态、文化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是发展“互联网+农业”的基础性工程,对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加快培育特色优势农业,扎实推进产业富民工程,推动乡村产业创新性发展,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一、对高质量产业发展进行分类布局
坚持以高质量城市化实现乡村振兴。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等因素,对全区41个村(农村社区)进行分类布局,一是107国道以西11个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盘整农村土地资源,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大力培育高端服务业和第三产业。二是城市近郊村庄要加快搬迁改造力度,一村一策、一事一策,加快城郊融合。三是小店镇北部7个村、洪门镇3个村以千亩田园综合体为龙头,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科普等新业态,打造都市观光休闲示范区,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乡村振兴
构建财政金融联动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发挥财政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激活金融部门的内生动力,实现财政金融政策的有效结合。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申报千亩田园综合体专项债券项目,3000万元资金已到位。兴隆机械出资120余万元,为小店镇王堤村建设舞台、办公楼、健身广场。
三、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围绕果蔬、花卉等专业,培训各类高素质农民150人。积极推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5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75%,全市排名第一;返乡农民工创业辅导68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64%,全市排名第一。红旗区农旅文化产业园项目投产使用,项目占地234亩,建成24座温室大棚,种植黄金葡萄、无花果近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000万元。2022年红旗区农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22240.8元,较上年增长6.5%,基数位居全市第四。
(二)建立益农信息社网络。按照《新乡市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工作要求,区农业农村局依托农村商超、农资门店、党员远程教育点,于2017年建成24家益农信息社,其中9家标准社、15家简易社,加快实体农业的数据化、在线化改造,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形成线上农业和线下农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重构、供应链畅通、价值链提升。
(三)积极接受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管理。按照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要求,红旗区积极宣传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目前已有10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加入追溯平台。在生产端,生产主体通过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完善生产记录档案、规范包装标识、强化自我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能力,推行农产品凭“合格证+追溯码”上市销售,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端,通过经营者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引导消费者养成扫码查询习惯,引导科学健康消费理念,倒逼农产品生产者切提高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在监管端,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名录,加大产品抽检和线上巡查力度, 保障追溯行为规范和信息真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发展智慧农业,打造特色产业。结合我区耕地面积较少、农村紧贴城市中心和交通物流相对便利的实际情况,采取“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新模式,积极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产业等都市农业新业态。
(二)优化农业产业链条。紧盯市场供需变化,充分结合我区城市化发展主线,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升级转型,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增加附加值,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掌握—定专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青年致富带头人和回乡大学生、复员转业军人等,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成为种粮大户或开办家庭农场。
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一如既往多提宝贵意见,以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