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红旗区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优化营商环境
这些提法,和你我息息相关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百姓看点
发布时间:2021-03-16
来源:
访问量:3286
分享:
       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有对宏观工作目标的务实描述,也有对民生问题的殷殷关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深入学习、准确理解报告基本精神,本报约请省社科专家学者对其中热点话题进行解析。
       一、宏观工作目标清晰务实
       1.速度
       经济增速6%以上
       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6%以上。设定这一预期目标,是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国2019年预期目标增长6%—6.5%,2020年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没有提出GDP增速量化目标,但依然实现了2.3%的增长,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为今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决定了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后劲,且2020年基数相对较低,因而有实力、有底气实现今年GDP增长6%以上的目标。
       GDP预期目标,也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6%以上,既有基于抓好“六稳”“六保”的底线要求,又蕴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就是既要保持一定的增速,又不将速度放在第一位,更重要的是提升增长质量,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2.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
这充分体现了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也释放了就业优先战略将继续强化、聚力增效的信号。
就业,居于“六稳”“六保”之首,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居于优先考虑的特殊位置。2015—201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均达1300万以上,且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方面严重冲击,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额完成900万人的预期目标。2021年,随着经济企稳向好,就业将延续总体平稳的态势,但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复杂,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
       报告把就业预期目标确定在1100万人以上,既是基于就业需求的考量,也是根据经济恢复趋势的考虑。为此,报告提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如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支持灵活就业等,还提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完善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政策支持等。
       3.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目标5.3万个
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已经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时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就是对城区内功能偏离需求、利用效率低下、环境品质不高的存量片区进行挖潜提效,提升功能品质、释放发展活力,将存量片区打造成市民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将会使更多的群众受益。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行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主要包括改造基础设施、老楼加装电梯、改善公共服务等。
        4.乡村振兴
做好衔接,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
       报告指出,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这是顺应“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战略安排,对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因此,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二、民生领域礼包多,分量足
      1.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报告提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体现。但由于历史等多重因素,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差别依然明显。因而,“公平”“质量”成为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教育问题的核心关键词,如2017—2020年分别提出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这都是促进教育更加公平的有力举措。
       同时,报告还提出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等教育理念,并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提出了系统安排,特别是提出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等针对性举措,为重塑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方向。
       报告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的目标。这大概相当于高中三年级上学期的水平,接近高中毕业。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国际通行的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也是衡量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很低,2011年,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5年,超过了7.4年的世界平均水平。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仍存在一些差距。未来,我国将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等措施,推动该目标如期实现。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逐步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效率和水平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2.医保门诊费用跨省可结算
      报告提出:“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
      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近年来,随着经济稳定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我国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呈连年提高之势。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贴标准自2017年至2020年依次为450元、490元、530元、550元,今年将达到58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2014年仅有35元,今年将达到79元,新发展理念的“共享”要求得到贯彻。
       报告首次提出“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有利于提升医保基金的抗风险能力,更好实现医保基金的区域公平、代际公平,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流动。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人员流动的加快,几乎每个人都有跨省看门诊的需求,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是顺应民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据统计,自2021年2月1日起,全国已有27个省实现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落实报告提出的“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要求和任务,将为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奠定可靠的基础。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有利于进一步健全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全民医保制度,更好解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保障问题,切实减轻职工医疗费用负担;有利于降低患者小病住院率,提升我国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防止过度医疗。“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去除了中间环节与不合理的成本,能够快速降低药品及高值耗材的价格,降低医疗成本与费用,有效提升医保基金的效率与可持续性。
        3.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报告提出:“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为持续优化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环境,2020年9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举措,为实现“跨省通办”提出了具体而精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2020年年底前实现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等58项事项异地办理,2021年年底前实现就医结算备案、社保卡申领、户口迁移等74项事项异地办理。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是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是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智慧型政府固根本、利长远、稳预期的发展工程,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均具有重要作用。依托互联网技术,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实现跨省通办就近网上办理,不仅节省了时间和成本,还可以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
       报告提出:“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近年来多地陆续出台政策,开始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非本地户籍者缴纳灵活就业社保,今年将继续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
       4.养老
       人均养老金首次突破3000元大关,实现17连涨
报告提出:“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这将使全国1.2亿离退休人员和860万名优抚对象直接受益。2020年全国城镇退休职工养老金人均水平为2906元,按照4.5%—5%的幅度预测,2021年人均养老金增加金额约为130元—145元。调整后全国人均养老金水平确定会首次突破3000元大关。作为老年人生活最基本保障的养老金,从2005年起连续17年上调,充分彰显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报告还提出“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这意味着有望破解不同省份养老待遇差距和社保转移接续等问题,并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待遇正常调整机制,让居民养老金随着收入增长、物价变动等及时调整。
       5.健康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
人均预期寿命是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民生福祉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每个国民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的预期寿命几乎以每10年人均提高1岁的速度增长,“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增速变为每5年长1岁。“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了77.3岁,我国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已经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中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即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由2020年的77.3岁提高到78.3岁。这1岁的提升是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更对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技术、生态人居环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四五”期间,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全面推进,该目标将如期顺利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将进一步提升。
        6.应对人口老龄化
聚焦“一老一小”,补上服务短板
       数据显示,2019年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有1.76亿,占总人口的12.6%。全国老龄办测算,202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已达到2900万。同时,受多方因素的影响,2016年全国出生人口1786万,2020年这个数字为1246万,下降540万,下降率为30.2%,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未来5年将及时补上养老服务、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短板,着力消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推动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7.住房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缓解住房困难
报告提出“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定价,稳房价,稳预期”。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作为八大年度任务之一。此次报告的提法,也是这一精神的延续。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租赁”和“共有产权”,这是自2018年提出“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后的再细化,具体表述为“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核心仍然在于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为实现这一目标,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积极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同时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三、让市场主体活力满满
       1.减负
       打出组合拳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在此基础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同时,在减轻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方面,提出“推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中小企业宽带费用要再降10%”、“鼓励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方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等举措,充分体现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和科学性,对支持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持续经营,以及对稳定经济的增长预期,都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2.制造业激励企业拿出更多的钱搞研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明确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延续了国务院在2018年起提出的对所有企业实施研发费用可按75%加计扣除的政策。其出发点是通过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还针对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增加到100%,更加突出了对于制造业的支持,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的“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的要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举措对科技类的制造企业是一个重大的利好,对于挺起制造业脊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着重要的意义。
        3.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提出“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等举措。这一方面体现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政策取向,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避免紧缩力度过大对经济恢复造成冲击;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加活力”精神的落地,对企业纾困特别是对数以千万计的小微企业增强活力、提高应对复杂外部环境能力,将产生重要作用。
        4.消费
        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 保障小店商铺有序运营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保障小店商铺等便民服务业有序运营”,引发了广泛的关注。2020年,在应对疫情冲击的过程中,网络经济、小店经济、地摊经济等新业态在促进就业、服务人民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对于这些新业态、新消费模式的支持,一方面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要求“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务和产品”;另一方面,提出“将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实行中小微企业简易注销制度”“鼓励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便利新产品市场准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等放管服改革措施,激发新业态发展的活力,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等方面部署,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要求。